課程簡介
本課程從中國的角度介紹全球氣候變化。了解中國對氣候變化的科學認知,認識氣候變化對中國的挑戰以及區域氣候變化的影響,學習適應與減緩氣候變化的措施。介紹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對中國國家自主貢獻(INDC)進行解讀,闡述中國有雄心的氣候變化行動與能源安全、環境保護以及可持續發展之間的協同效益。 特別說明:本課程將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1次締約方大會(COP21),即2015年巴黎氣候大會期間開設。
展開
課程章節
- 第一章 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對策與行動
- 第一節 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新形勢
- 第二節 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進程與行動
- 第三節 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目標和戰略
- 第四節 中國當前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和措施
- 第二章 氣候變化科學的發展
- 第一節 天氣、氣候、氣候系統和氣候系統變化
- 第二節 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和氣候變化科學
- 第三節 氣候系統變暖和極端事件
- 第四節 氣候模式和社會經濟情景
- 第五節 適應、減緩和可持續發展相協調的路徑
- 第六節 氣候變化科學的未來
- 本章習題
- 第三章 氣候變化的成因與預估
- 第一節 概念與方法
- 第二節 氣候變化的自然原因
- 第三節 人類活動與氣候變化
- 第四節 排放情景與氣候變化預估
- 第四章 氣候變化的影響與適應
- 第一節 概念與方法
- 第二節 氣候變化對全球的影響
- 第三節 氣候變化對中國的影響
- 第四節 氣候變化適應與風險管理
- 第五章 國際社會應對氣候變化的形勢
- 第一節 各國自主決定貢獻(INDCs)及其評估
- 第二節 各國目前采取的國內減排行動及其政策工具
- 第三節 新氣候經濟:實現經濟增長與應對氣候變化能否雙贏
- 第四節 中國與新氣候經濟
- 第六章 氣候變化談判
- 第一節 氣候變化背景介紹
- 第二節 氣候變化的進程
- 第三節 應對氣候變化的新篇章
- 第四節 我國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
- 第七章 中國國家自主貢獻目標與行動
- 第一節 中國INDC單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目標和與發達國家的比較
- 第二節 中國INDC非化石能源的增長目標和與發達國家的比較
- 第三節 中國INDC二氧化碳排放達峰的目標和與發達國家的比較
- 第四節 中國實現INDC的政策和行動支持
- 第八章 氣候變化與能源革命
- 第一節 創新發展路徑
- 第二節 能源革命
- 第九章 中國低碳發展的政策和戰略
- 第一節 我國低碳發展轉型的三個階段及其特征
- 第二節 我國低碳發展轉型的政策措施及結果
- 第三節 我國未來低碳發展轉型新特點
- 第四節 我國低碳發展轉型的新戰略和新政策
- 第十章 低碳社會與低碳城市
- 第一節 城市的發展對氣候變化的影響
- 第二節 氣候變化對于城市和城市發展的影響
- 第三節 城市的節能、降碳,減緩氣候變化
- 第四節 城市如何適應氣候變化
- 第十一章 應對氣候變化的協同效應
- 第一節 氣候變化與空氣污染問題的排放協同
- 第二節 氣候變化與空氣污染問題的效應協同
- 第三節 氣候變化與空氣污染問題的治理協同
- 第十二章 全球與中國的氣候變化——制作于2015/2016
- 第一小節:氣候系統與氣候變化
- 第二小節: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及其評估報告
- 第三小節:過去的氣候變化
- 第四小節:現代全球氣候變化
- 第五小節:現代中國氣候變化
- 第十三章 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制度——制作于2015/2016年
- 第一節:全球合作應對氣候變化的基礎
- 第二節: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制度的架構
- 第三節:聯合國公約渠道下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制度的演進
- 第四節:巴黎氣候變化大會的焦點問題及預判
授課教師
-
何建坤 清華大學 低碳經濟研究院院長 教授
清華大學低碳經濟研究院院長、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教授。1994~2007年曾任清華大學副校長、常務副校長。現兼任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會副理事長,北京市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主任等職。主要學術研究領域為能源系統工程、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戰略與政策。是中國“十一五”、“十二五”科技支撐計劃能源與氣候變化重大項目技術負責人,973計劃氣候變化科技專項首席科學家。研究成果曾獲國家和省部級科技進步獎十余項,發表學術論文200多篇。作為中國氣候變化談判代表團特邀顧問,參與了哥本哈根、德班等氣候大會的談判工作。
-
羅勇 清華大學 地球系統科學研究中心 副主任 教授
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主要從事全球氣候變化的科學與政策研究,包括過去氣候變化分析、氣候變化檢測、歸因和預估以及區域氣候模式研發等。還開展中國風能、太陽能資源評估以及風電量預報技術開發。他目前兼任世界氣候研究計劃/氣候與冰凍圈中國國家委員會副主席、國際大地測量與地球物理學聯合會/國際冰凍圈科學協會中國國家委員會副主席,《氣候變化研究進展》副主編。他是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的主要作者,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第四次評估報告主要作者,還曾擔任聯合國秘書長全球可持續性高級別小組助手。2008年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
滕飛 清華大學 能源環境經濟研究所 副教授
清華大學能源環境經濟研究所副教授,主要從事氣候變化國際政策與國內政策、氣候變化綜合評價模型及能源經濟學等研究,以項目首席科學家、項目負責人及專題負責人身份承擔了“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國家科技攻關及973等國家重點項目中的研究工作。自2007年至今是聯合國氣候變化公約中國談判代表團成員,支持專家,作為減緩議題的主要人員全程參加了自2007年巴厘島以來的所有氣候變化談判。作為基礎四國部長級會議支持專家參與了2011年以來的基礎四國部長級會議。政府間氣候變化委員會(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的主要作者,是中國國家氣候變化評估報告的主要作者,并參與了撰寫了《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中國應對氣候變化氣候變化白皮書》,是國家發展與改革委CDM項目評審專家。
-
張希良 清華大學 能源環境經濟研究所 執行所長 教授
清華大學能源環境經濟研究所執行所長,教授。清華大學中國車用能源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張希良教授于1997年在清華大學獲得博士學位。他的研究興趣包括能源系統工程,交通與汽車能源系統分析以及可再生能源政策。張希良教授是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氣候變化評估報告》、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國際應用系統分析研究所(UNDP/IIASA)《全球能源評估報告》中能源政策模塊和中國《國家氣候變化評估報告》中能源供應章節的主筆作者,是國際學術期刊Energy-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和Energy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副主編,Climate Polic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stainable Engineering和Frontiers of Energy and Power Engineering in China的編委,中國能源研究會常務理事兼新能源專業委員會秘書長,中國可再生能源行業協會副會長,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政策措施中的關鍵問題研究”首席專家,國家973計劃項目課題“我國GDP二氧化碳排放強度下降40-45%目標的分解與實施方案”項目首席科學家。
-
賀克斌 清華大學 環境學院 院長 教授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院長。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和“多介質復合污染與控制化學”創新群體帶頭人,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和“區域復合大氣污染與控制”創新團隊帶頭人。曾在美國哈佛大學、丹麥技術大學和英國利茲大學做訪問教授。擔任全球排放研究計劃(GEIA)中國工作委員會主席,全球能源評估研究計劃(GEA)環境組組長,國際清潔交通技術委員會(ICCT)委員,亞洲城市清潔空氣行動中心(CAI-Asia)理事會理事等。主要研究領域為細顆粒物PM2.5與大氣復合污染控制。曾擔任北京奧運、上海世博和廣州亞運等空氣質量保障專家。現任環保部“清潔空氣研究計劃”技術副總師,科技部“藍天科技工程重點專項”總體專家組副組長、國家環境保護大氣復合污染來源與控制重點實驗室主任等。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1 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和省部級科技獎勵10 項。在Nature、PNAS、ACP和JGR和“中國科學”等學術期刊發表論文250多篇,被SCI 收錄160多篇,出版《大氣顆粒物與區域復合污染》、《道路機動車排放模型技術方法與應用》等專著6 部。
-
秦大河 中國科學院 地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院士
地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十二屆全國政協常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曾任中國氣象局局長、黨組書記,中國科協副主席,國際地理聯合會副主席,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一工作組聯合主席等職。現任中國科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學術與出版工作委員會主任,國家減災委專家委員會主任,國際科學協會理事會“未來地球計劃(Future Earth)” 科學指導委員會委員等。 秦大河院士長期從事冰凍圈與全球變化研究,取得多項創新成果。積極倡導冰凍圈科學概念,構建了冰凍圈科學的理論框架,創建冰凍圈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參與領導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業委員會(IPCC)第三次、第四次和第五次氣候變化評估報告,以及中國氣候環境演變評估工作,為深化認識氣候變化科學做出重要貢獻。主持《中國氣象事業發展戰略研究》,提出“公共氣象、安全氣象、資源氣象”新理念,從氣象數據共享入手率先啟動中國科學數據共享。發表論著400余篇(部),參與領導的IPCC工作獲諾貝爾和平獎,另曾獲國際氣象組織獎(IMO)、2013年沃爾沃環境獎、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等。
-
高風 北京大學 國際關系與政治系
中國外交部氣候變化談判特別代表。1978年8月進入北京大學國際政治系國際政治專業學習,1982年8月畢業后進入外交學院攻讀國際公法碩士學位,1985年獲得法學碩士學位。1995年9月至1996 年9月,在英國諾丁漢大學攻讀國際公法碩士學位并獲法學碩士學位。1985年9月進入外交部條約法律司,至1996年歷任科員、副處長、處長。1996年在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團任法律參贊。2000年3月,擔任條法司副司長。2005年8月,赴德國波恩聯合國氣候變化公約秘書處任D-2級官員,先后任執行部官員和法律部主任。2011年回到外交部條法司,任參贊。2013年2月被任命為外交部氣候變化談判特別代表。
-
杜祥琬 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 應用物理 研究員
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員、高級科學顧問,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曾主持我國核試驗診斷理論和核武器中子學的精確化研究;曾任國家863計劃激光專家組首席科學家,是我國新型強激光研究的開創者之一,推動我國新型高能激光技術跨入世界先進行列,2001年后任863計劃先進防御技術領域專家委員會主任。 杜祥琬于199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2006年當選為俄羅斯國家工程科學院外籍院士,2002年當選中國工程院副院長。主持了中國工程院“中國2020年可再生能源發展戰略研究”、“中國能源中長期(2030、2050)發展戰略研究”、“我國核能發展的再研究”等我國能源發展戰略重大咨詢研究項目,現任國家能源專家咨詢委員會副主任。 杜祥琬致力于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研究工作,主持研究了中國工程院“應對氣候變化的科學技術問題研究”等重大咨詢研究項目,現任第三屆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名譽主任。作為中國代表團高級顧問先后參加了哥本哈根至巴黎等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和國際交流,宣講了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所做的務實行動和艱苦努力。 杜祥琬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一項、一等獎一項、二等獎兩項,部委級一、二等獎十多項。2000年獲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
精華筆記
精華筆記正在評選中,去看看全部筆記
常見問題
目前還沒有常見問題喲!